明天就是萬圣節,佛山諸多白領打算在這個晚上狂歡一把。不過,醫學專家提醒,健康的基石之一是平衡飲食,切勿對任何一類食品過量攝取,當然包括飲酒。
“多參加這類集體活動有益身心,關鍵是把握好度。”佛山市中醫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劉繼洪說,“中醫講究不要過度,因為喜怒哀思悲恐驚七情對我們的臟腑都會有影響。正所謂情志損傷,過喜過恐都會傷害肝腎。”
常飲酒者多為痰濕體質
現代人喜好交際聚會,相聚之時,難免會把酒言歡、酒杯不離手。然而過度飲酒容易引起肝損傷,易患上酒精肝,導致肝功能下降,嚴重時更會引發肝硬化、肝腹水等疾病。劉醫生說:“不只是傷肝,酒精對胃亦有刺激作用。”他表示,目前在急診部門遇到的胃出血、急性胃炎病人,很多是由飲酒引起的,“他們本身有胃病基礎,飲酒則成了誘因。”
此外,如果大量飲酒,酒精濃度過高會麻痹神志,影響植物神經,情緒不能控制,則會對社會產生不良影響,產生酒后駕駛、打架等行為。
“中醫把人的體質分為9類:平和、氣虛、陽虛、陰虛、血淤、痰濕、濕熱、氣郁和特稟。喜歡喝酒的人,常吃肥膩厚味的食物,所以這類人多數以痰濕體質為主。”劉醫生說,“針對痰濕體質的調理,應少吃油膩食品,多吃清淡溫平食品,如豆類、芹菜;而淮山、薏米等湯水類則有健脾養肝、利濕的功效;另外適當食用姜也是可以的。這些食材也適合長期在空調環境工作的人群。”
飲酒前用甘類食品打底
人們常說,喝酒前要先吃一些粗糧食物,有助緩解酒帶來的傷害。劉醫生說:“從生理角度而言,這種說法是有道理的。因為空腹喝酒,酒精很快通過腸胃去吸收,酒精濃度容易達到高峰值,損害胃黏膜。而先吃一些食物,能通過腸胃的蠕動相對減緩酒精的吸收速度。”
此外,甜類食物能夠和解酒毒。“從中醫學上講,甘能和能緩,喝酒前后沖一些黃糖水、姜糖水,或者吃一顆糖,能起到一定的解酒作用。”劉醫生表示,最實際的方法還是喝水,“有助利尿,讓酒精盡快代謝出人體。”
頻繁的夜生活容易造成作息規律紊亂,打亂體內的平衡。“中醫主張晚上11點前睡覺。因為晚上11點到深夜1點,即子時,是膽經當令的時候,陽氣開始調動。而睡覺能提升陽氣。”若此時不睡,會影響身體免疫、體質平衡以及調護等方面,容易出現亞健康狀態,產生疲勞、失眠、食欲下降、頭痛頭暈等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