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關部門負責人點名批評電視劇《蝸居》“靠性、葷段子、官場腐敗,靠炒作來吸引眼球”,社會影響低俗、負面。該負責人表示,明年將狠抓電視劇的娛樂性、思想性及教育意義的統(tǒng)一。
在我看來,《蝸居》不僅故事講得好,關注現(xiàn)實,能夠引起大多數(shù)普通百姓的共鳴。因此,肯定是會受市場歡迎的。老實說,我在看《蝸居》的時候,倒沒有想到性、葷段子、官場腐敗一類的流行元素,一方面為故事的主人公的表演所吸引,一方面為劇情與現(xiàn)實的關聯(lián)而形成的張力所撕扯。我不知道,一部老百姓歡迎的生活劇,何以會引起電視劇管理部門的惱火,或者只是說不明白的無名邪火?
《蝸居》之所以能夠火起來,絕不僅僅是因為所謂性、葷段子、官場腐敗。有這些內容的電視劇可謂比比皆是,為什么沒有火起來?如果以為有這些流行元素就能火起來,那不是自己白癡,就是把百姓想得弱智了。
《蝸居》講的是房奴的故事,而房子是現(xiàn)在老百姓感觸最深的一個物件。房子的壓力,對百姓造成的緊張感文章來源中國酒業(yè)新聞網(wǎng),可謂人人感同身受。房子就像蝸牛的殼一樣,既可以是安全的港灣,又可能是沉重的包袱。房地產市場的畸形發(fā)展,既得利益集團上下其手,牟取暴利,讓百姓買單的現(xiàn)實,則是百姓一肚子怨氣的根本原因。正趕上金融危機之后,中國的救市政策給房地產市場又點了一把火,讓房價坐上了火箭,多數(shù)百姓更是如劇中主人公海萍一樣,錯過了買房時機,在后悔和焦慮的多重惡劣情緒左右下,不得不花更大的代價來追房。就像身上長了一個又痛又癢的疥子一樣,疥子尚未出頭,不至于要了你的命,但你總想摸摸。而《蝸居》則正是給人提供了一個撫摸的由頭。
看《蝸居》,不同的人可以看出不同的感受。有的人看出了買房的艱辛,“格領階層”(注意,不是白領,是那些在寫字樓里擁有一平米格子間的上班族)則看到了工作的壓力,有的人則看出了現(xiàn)實的無奈和愛情的扭曲??傊?,《蝸居》是一杯烈度不大的葡萄酒,借之可以澆心中之塊壘。對這樣的一個沒有公害的影視作品,人們看就看了,充其量可以借此釋放一下心里的壓力和不滿,在共鳴中借機渲泄一下生活的緊張感,有什么不好的呢?
從接受心理來說,《蝸居》瞄準城市里的蟻族,而關注的則是整個社會的現(xiàn)實。
所以,無論是以哪種理由禁播《蝸居》,都是得不償失的。既禁不住,也不得人心,何苦干這些費力不討好的事情呢?(作者為南京政治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