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足百元起家,到如今年產值一個億;從當初挑著貨郎擔走南闖北的山村女孩,到如今走向國際市場一躍成為中國飾品行業(yè)的“大姐大”——市場經濟,潮起潮落,在周曉光身上演繹了一段精彩的創(chuàng)富故事,也折射出了一個企業(yè)家動人的成長歷程。
1978年,剛剛高中畢業(yè)的女青年周曉光憑著讓家人過上溫飽生活的想法,帶著母親的一句話:“會做的不如會算的”,上東北等地賣繡花樣去了。那年她17歲,家里有5個妹妹和一個弟弟。全家10口人,任憑母親怎樣算,在那個年代,也只能保證全家人不至于餓肚子。在浙江諸暨的一個小山村中長大的周曉光,高中畢業(yè)沒能考上大學,家中條件又不允許她復習再考。周曉光回憶說,當她走了6個多小時的山路來到義烏火車站,平生第一次坐上火車,那份興奮竟多于第一次闖世界的茫然。
憑自己的勇氣和自信,她讓母親借了幾十元當本錢,做起了“跑碼頭”生意。一個女孩子出門自然比男孩子困難得多,擠火車、趕汽車,為了不耽誤時間,經常是白天擺地攤做生意,晚上坐車趕路,就這樣,夕發(fā)朝至,走南闖北,6年之間,周曉光竟跑遍了大半個中國。6年闖世界的結果,周曉光賺了2萬元。
10年練攤,掘回了第一桶金
1985年,跑過三江六碼頭的周曉光嫁給了同樣賣繡花樣的浙江省東陽人虞云新。婚后,兩人拿出了幾年來所有的積蓄,在義烏第一代小商品市場里買下了一個攤位。在東北賣繡花樣的時候,他們看到東北女子喜歡戴花花綠綠的頭飾,周曉光憑著女人的敏感以及同樣的愛美天性,就選定了經營飾品。于是,丈夫到廣東進貨,她在義烏練攤。幾年下來,他們在義烏最好的住宅小區(qū)買下了新房,在市中心朝陽門買下了店鋪。事實證明,周曉光的眼光很準,沒過多久,朝陽門成為義烏市中心的商業(yè)黃金地段。
1995年7月,夫妻倆毅然拿出700萬元投資辦飾品廠,義烏大地上從此有了一個聞名全國的飾品生產基地。周曉光有了自己的實業(yè),有了施展抱負的天地。
從1995年辦廠開始到1998年,幾年時間,新光飾品廠以連續(xù)翻番的速度發(fā)展,并在全國建立了自己的產品銷售網絡,一舉成為國內飾品行業(yè)的龍頭企業(yè)。面對一個商鋪,周曉光自覺可以從容應付;面對一個迅速壯大的企業(yè),周曉光自覺壓力越來越大。就在這個時候,她果斷作出決定——從1999年開始,周曉光聘請了來自臺灣的職業(yè)經理人擔任公司總經理。隨著企業(yè)的發(fā)展壯大,新光飾品越來越引起同行的注目,到新光挖人的事時常發(fā)生,7年間到同行業(yè)去發(fā)展的至少有千人,有人戲稱新光是所“黃埔軍校”。對此,周曉光這樣說:“行業(yè)的競爭,免不了人才的爭奪。但我并不認為是件壞事。目前義烏有1800家飾品生產企業(yè),10萬人從事這個行業(yè),一年60個億的產值。促進當地經濟的發(fā)展,僅靠一家企業(yè)做大是遠遠不夠的,特別是飾品這一行業(yè),只有產業(yè)集聚了,在世界的舞臺上才有擁有立足之地,才能形成氣候和氛圍,帶動整個產業(yè)的提升。”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