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的馬奶酒
柯爾克孜族“孢糟酒
藏族青稞酒
中國少數民族在解放前夕,由于所處的社會經濟發展階段不同、經濟從業不同,因而所飲用的酒的來源和民間釀酒的情況也不同。東北和內蒙古地區的赫哲族、鄂倫春族和鄂溫克族主要從事捕魚業和獰獵業,后兩個民族還保留著濃厚的原始社會殘余,他們民間無釀酒活動,飲用的酒都是從周圍其他民族處交換或購入的。中國南部和西南部的佤、德昂、布朗、獨龍、拉祜等族獰獵和采集在經濟生活中占主導地位,獨龍、怒、傈僳、景頗、佤、布朗、德昂、基諾、拉祜、珞巴、部分黎和高山等族有濃厚的原始公社殘余,四川大小涼山的彝族還處在奴隸制階段,生產力水平的低下,使這些民族民間很少有家釀酒。
目前,在中國少數民族中仍生產和飲用的具有特色的酒大致有如下一些:
蒙古族馬奶酒:蒙古族傳統的釀酒原料是馬奶,故得名。馬奶灑的釀制歷史悠久,傳至今日,仍盛行于蒙古牧區。釀制的時間自夏伏騍馬下駒時始,至秋草干枯馬駒合群,不再擠奶時止。這段時間被稱為“馬奶酒宴”期。釀制馬奶酒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擠出馬奶過兩三天變酸后,馬奶發生分離現象,取出浮在上面的奶油,將其余部分密封于鐵鍋內蒸餾,反復三四次,則酒味越來越濃。這是制馬奶酒的精工藝。另一法為粗工藝,用發酵方法釀制。一般是先用牛奶制成酒曲,再把生馬奶倒進裝有酒曲的容器里,置于較溫暖處,每日啟封以木桿攪動數次,使之發酵,味至微酸即可。在夏季的內蒙草原上,凡是有牧民的地方,就有馬奶酒飄香;只要有節目活動或親友聚會,就會有馬奶酒宴和敬酒歌舞。
與蒙古族生活在同一區域的達斡爾族也有釀制和飲用馬奶灑的傳統。生活在內蒙古的部分鄂倫春族,用馬奶、小米和稷子一起釀制馬奶酒。哈薩克馬奶酒,是將馬奶盛入馬皮制的袋子里,扎緊口使其發酵,制成半透明、略帶酸味的飲料,他們稱之為“克木斯”。
因為馬奶酒有健身和醫療功效,所以常飲馬奶酒的蒙古族和哈薩克族牧民普遍身體強壯。
藏族青裸酒:青裸酒是藏族人民普遍喜愛的傳統飲料,傳說青裸酒的釀制技術是唐文成公主傳授的。在西藏民間流傳有端起酒杯(碗)想起公主的民歌。青裸酒的釀制法較簡單:先將青裸洗凈煮熟,撈出來攤在干凈的麻布上降溫,拌入酒曲,裝進陶罐或木桶中密封發酵,釀成醪糟,二、三日后,加入清水,蓋上蓋,再過一兩天即可飲用。酒色黃綠清淡,酒味甘酸微甜,度數較低,有人稱之為青裸啤酒,但無泡沫。頭道酒約15-20度,二道10度左右,三道僅5至6度。飲之難醉,醉則難醒。常飲的青裸酒,一般是10度左右。另有青裸白酒,釀制法較復雜:將醪糟裝入大陶罐,加入少量水。罐中以術棍架起一銅鍋,鍋沿與罐沿齊平。鍋上架一鈍錐形鐺子,口徑略大于罐口,罐沿與鐺間用草術灰泥封嚴。陶罐底部以溫火加熱,不斷將鐺中升溫的熱水換成涼水,使罐中蒸汽凝為水珠滴到銅鍋里,七八小時后,取出銅鍋中的液體,即是青裸白酒,度數可達60度以上,酒香四溢,略帶青味。此法可稱為土法蒸餾。因為活細,一般是主婦操作。
青海土族農民也釀制和飲用青裸酒,他們一般把青裸酒稱為“酩,土族語叫“斯拜·都拉斯”。其制作法是先將青裸做成醪糟(當地漢族方言稱“甜醅”然后入鍋加水蒸餾出酒。乙醇度一般在三四十度間,最高亦可達60度。為使酒色味更佳,人們常把酒裝在能容20公斤的黑瓷壇中,密封壇口,深埋在羊圈或居室炕沿附近的地下,過一年半載挖出,添滿酒再埋,如是兩三次,壇中酒色如黃蜜,濃如稀,醇香撲鼻,入口綿滑,小酌數杯,即可使人酒酣神怡,若再多飲,沉醉難醒。土族是以古代民族吐谷渾為主體,吸收了羌、藏、蒙古及漢族的成分發展形成的,羌是“西戎牧羊人也”(《說文·羊部》藏族和蒙古族都是有古老游牧歷史的民族。因此,土族人種植青裸和釀青裸酒窖藏于羊圈的做法,恐有相當久遠的傳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