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過春節,酒是必不可少的。
眼下喝紅葡萄酒很流行,但是對于剛開始喝紅酒的人來說總覺得有點蒙,這酸不酸、甜不甜的紅色果酒和我們平常所喝的啤酒、黃酒、燒酒大不一樣。
其實,知識和經驗的積累,都是一種體驗的過程。我們不妨先拋棄專業的品酒用語,從另一個角度切入。
記得美國加州有位釀酒師把酒品比作人品,這真是一個十分生動的比喻。
和人一樣,瓶中的葡萄酒也是其先天和后天的合成。同一個葡萄品種,在不同的地區生長,有著不同的風格,而該生長年份的氣候,又極大地影響著葡萄的質量。發酵完成后的葡萄酒,在不同的橡木桶中的時效處理又會左右著葡萄酒的品質。裝瓶后的酒,由于其保存時溫度和濕度的差異,開瓶后的口感也會大不一樣。總之,貴口下咽的那口酒,體現著該年份酒的全部歷史。
說到人品,先人對圣賢有這樣的描述:遠觀,威嚴可敬;近視,和藹可親;聽講,則悅耳可信。這種識人過程的距離變化而引起的好感和品酒過程中觀色、聞香、品味所帶來的美感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好酒的釀成,一定是得天時、地利、人藝之獨厚。捧得一瓶好酒,一定先去搜索瓶貼上的信息。定下心,小心翼翼拉出木塞,將酒注入大肚醒酒瓶中。稍后,舉著三分有酒的高腳杯,靜觀其色;埋鼻于斜杯中,數聞其香,入口浸舌后稍滯下咽,慢品其味。
好酒,總是鮮明地呈現其獨特的個性,執著地暗示著耐人品賞的回味,使你想再喝上一口,去留住那微妙的美感,就像你不想讓自己喜愛的好友這么快就離去一樣。
當然,酒量因人而異,飲酒后的反應各人也不盡相同:若是喝不足,則升不到山頂,見不了“廬山真面目”;若是喝太多,便會傷身出丑,品酒也就更說不上了。飲酒還需適時打住,養生保健又歡欣享受,豈不美哉!
何謂適時?花看半開,酒飲微醺,那才是人酒合一的美麗瞬間。
編輯:樂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