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牌酒是相對于正牌酒而言,酒莊釀造的最好最知名的那款葡萄酒,也稱為頭牌酒,因此副牌酒也稱為二牌酒,或者二號酒,二標酒,副標酒等。通常情況下只有波爾多的酒莊有這樣操作它們的葡萄酒,英語稱為second wine 或者second label。
一般情況下,釀造副牌酒葡萄來源都是那些不適合用來釀造正牌酒的葡萄,然而不同釀造技術、不同的葡萄樹齡、不同的葡萄園方位、氣候等都可以成為釀造副牌酒的原因所在,因此釀造副牌酒可以是“人為”的也可以是“天為”的。
人為方面主要是剛才說的葡萄園方位、樹齡等因素,而天為則是一個你完全就沒有辦法實施調(diào)整的方面了,如果氣候不好的話,例如水分太多或者太少,光照太多或者太少等都可能讓葡萄的品質(zhì)下降得離譜,因此有的莊園為了保持本身正牌酒的一貫品質(zhì),就會棄用那些差年份的葡萄來釀造正牌酒,只釀造副牌酒了。
18世紀開始就有莊園釀造副牌酒的記載了,不過直到20世紀80文章來源華夏酒報年代才盛行釀造副牌酒的風氣,也許是出于商業(yè)上的考慮吧。因為副牌酒跟正牌酒最大的區(qū)別來自于葡萄的品質(zhì),而釀酒師、釀酒風格一般都會沿襲本身莊園正牌酒的風范,并且價格還更便宜,因此你可以用更少的錢去欣賞那些名莊的風范。
副牌酒的身世之謎
物盡其用,我想是波爾多釀酒師們釀造副牌酒時候第一考慮到的因素吧,為了不浪費其他品質(zhì)不是那么優(yōu)秀的葡萄,又充分利用本身莊園的設備,知名度等等,因此,他們開始在18世紀釀造副牌酒了。
根據(jù)資料記載,波爾多左岸Saint Julien產(chǎn)區(qū)的碧尚女爵堡將其莊園釀造的1874年份副牌酒拿去參加了1890年在莫斯科舉辦的萬國博覽會,不過直到1973年Pichon莊園才開始對外銷售副牌酒。幾乎所有在1855年Medoc區(qū)評選的列級名莊都生產(chǎn)副牌酒,只是很多都到了20世紀才開始釀造而已,例如瑪歌莊園。
筆者最喜歡的木桐莊園也在1927年的時候推出了其副牌Carruades de Mouton,而這個1927年可不是一個好年份喲。緊接著在1930年將副牌酒命名為Mouton Cadet,目前木桐莊園的副牌酒是le Petit Chateau de Mouton Rothschild,中文我想可以叫做小木桐吧。
莊園名稱前加上一個小字,很適合用來稱副牌酒,多了些親切感。這也是大家都習慣地稱謂副牌酒的一個方法。
副牌酒的生產(chǎn)問題
大部分酒莊生產(chǎn)的副牌酒是本莊園正牌酒的一個縮小版,也許完全一樣的葡萄品種比例,相同的釀酒師,沒有太大差異的釀造技術,也許只是使用較正牌酒更少的新橡木桶,或者更短的窖藏時間,相同的葡萄園里面稍微年輕的葡萄樹等等,副牌酒本身出身就是這么華貴。
華貴而不貴,正是說的副牌酒所處在酒客中的評價。副牌酒雖然有著正牌酒的風范,卻少了正牌酒的精致,并且大部分的莊園都不會很刻意地去推銷他們的副牌酒,副牌酒以“花更少的錢,更快地欣賞名莊風范”作為他們推銷副牌酒的用詞。
除了之前提到的一些釀造副牌酒的原因之外,更加嚴格的莊園會在葡萄酒窖藏的時候,灌瓶之前挑選出一些不適合用來釀造正牌酒的葡萄酒,貶為副牌。一個即將穿上新娘裝的女人收到了新郎發(fā)來的無情電報!她們將成為副牌酒,甚至三牌酒,例如龍船莊園就生產(chǎn)三牌酒。
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大部分的波爾多名莊都有副牌酒,并且包括那些1855年的Medoc名莊,但是這些莊園釀造的副牌酒是沒有在這個1855年的名單里面的,也沒有在其他的排名里面。
上面我們說到莊園以自己莊園的名義推出副牌酒,但是那些并不是在本莊園生產(chǎn),但是卻貼上了名莊標簽的莊園,例如都夏美隆莊園這個由Rothschild家族掌管的莊園是否也可以成為是另外意義上的一種副牌酒呢?
下面是1855年Medoc列級名莊分級一級莊園的副牌酒全家福。
拉圖莊園副牌 Les Forts de Latour
瑪歌莊園副牌 Pavillon Rouge (Blanc) de Chateau Margaux
木桐莊園副牌 LE PETIT Mouton de Mouton Rothschild
紅顏容莊園副牌 Bahans Haut Brion
拉菲莊園副牌 Carrudades de Lafite Rothschi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