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消費"知多少
在上海工作的張潔打算這個清明節帶家人回杭州掃墓,因為籌劃晚,找了好幾家汽車租賃公司都發現租不到車,撥了好幾家杭州旅館酒店的電話,被告知客滿。"我家有8個人,一輛小車坐不下,面包車又難租,想定個中檔的旅館也沒有。沒想到清明節的消費這樣緊俏。"她說。
清明期間,往返旅客給長三角交通造成了一定壓力。據旅游部門統計,清明節當日杭州市區7大陵園掃墓人數高達47萬人次。鐵路上海站為滿足客流需要,階梯式加開上海至蘇州、無錫、杭州等地的往返客車。汽車租賃公司的商務車、面包車至少需提前一周預定,網上還出現不少要求拼車的帖子。
杭州很多中高檔旅館也出現"客滿",經濟型連鎖酒店尤為緊俏。"布丁連鎖酒店"教工路店的清明假期房間早在兩周前就預定一空。對面一家經濟酒店的前臺服務員也表示,酒店除了比較貴的房間外,其余都滿員,顧客一般都預定2到3天。
踏青、祭祀用品的價格也在清明期間水漲船高。祭祀鮮花平均漲了一倍,一些水果也有每斤0.7元左右的漲價。在杭州吳山廣場的一家花藝經營部,原本1.5元一支的菊花漲到了白菊2.5元、黃菊3元,加上配花,包裝紙,一束菊花最少80元錢。
除祭祀掃墓外,清明小長假也給不少平時忙于工作的人一個出游機會。據杭州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詢服務網點統計,通過現場和電話咨詢旅游信息的數量大幅度增長,其中以"一日游""兩日游"等短程線路最受關注。杭州國際旅行社清明節3天時間內散客發了十幾個團,單位包團也達18個。
商場、超市也沒有放過這個小長假,不遺余力地打起"感恩牌",搞起了促銷。杭州百貨大樓、杭州解百都推出"滿400元減150元",國美電器部分商品7折到8折間,杭州的物美、麥德龍等超市把大量戶外用品推到"前臺",促銷跑量。物美超市負責人說,清明期間戶外用品銷量是平時的兩三倍,特別是大容量的保溫壺受到青睞。
"清明經濟",在拉動內需中漸顯端倪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唐代詩人杜牧的詩中,就已透出"清明經濟"的意味。現代人們的清明節消費不僅僅是酒,種類更加繁多,已同端午節一同填補了"五一"長假取消后的節假日消費空白。
杭州的王女士說,全家要給母親掃墓,就有了祭祀消費;自己參加去湖南的旅行團,有了旅游消費;她的先生趁假期陪兒子逛街購買文具,又促進了購物消費。"清明節消費已經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了。"王女士說。
在金融危機下,"清明經濟"在拉動內需中無疑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動力,為眾多商家提供了一個契機。然而,也有一些消費者認為其中存在著消費門檻高、盲目消費等問題。"清明經濟"有待挖掘,也有待規范。
在銀行工作的蔡津認為,清明節是緬懷祖先的日子,有的商家借機推出的高檔消費是不合理的。"現在有些酒店里有'清明宴',就是最簡單的菜,最低定價都在500元左右。"蔡津說,"一些商家應該更多地降低消費門檻,讓清明消費能夠覆蓋到更多的群體,培育更大市場,挖掘更多的消費潛力。"
浙江大學研究生李通回家過節時發現,還是有些人花幾百元甚至上千元為逝者購買"別墅""轎車""美女"。"這些行為不科學,容易互相攀比。社會都在強調'文明祭祀',在有的地方,好像還是紙錢燒得不多,就不孝順;鞭炮放得不夠,氣氛就不熱烈。"李通說。
清明消費更需"清楚、明白"
浙江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中心秘書劉志軍說,清明節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更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的儀式。清明節的內涵非常豐富,如果加以挖掘,完全可以和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一樣,蘊含無限商機。傳統節日也不應拘泥于自身,而更需重視其輻射效應。像旅游、餐飲等服務行業都可以把清明節的傳統和現代生活結合起來,尋找新的商機。
針對"清明宴"、祭祀品等高消費現象,劉志軍認為"清明經濟"處于起步階段,尚有待規范。必須降低清明消費的門檻,"清明經濟"的主體應該是所有百姓,而不只是少部分人,這樣才能把"清明經濟"這塊蛋糕真正做大。
浙江大學社會學教授馮鋼說,在過去的"黃金周"長假期間,賣家大搞促銷吸引消費者,買家也會集中在這些時間段消費,容易產生"扎堆消費"甚至盲目消費。假期調整后,取消"五一"長假,增設清明等小長假,這種現象將會被改變:賣家的促銷資源將逐步向新增的節日轉移和分散,而消費者也會因假期增多而選擇理性消費。"國家法定長假的調整,將原有的集中消費向分散消費模式轉變,從而減輕了買賣雙方相關環節的壓力。"他說。
馮鋼同時也勸告消費者,清明消費更需"清楚、明白"。無論過去的大長假還是現在小長假,應該從自身實際需要出發,制定合理的消費計劃,不要盲目消費。理性看待一些商家打折或滿多少、送多少的"連環消費"舉措,購買很多不需要的東西,表面看是省錢,實際上有可能是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