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華夏酒報》記者在廣東省酒類行業協會采訪時獲悉:近幾年來,洋品牌在廣東市場的占有率不斷攀升,進口酒銷售約占全國銷售量的50%左右,而傳統上占據百姓餐桌的國產白酒,在不知不覺中已經被洋酒擠占了許多空間。雖然這種狀況在業界眾所周知,但卻鮮見有人登高一呼謀劃應對。
地處改革開放前沿的廣東,向來提倡“文化無國界”、“市場不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設防”,在引進外資方面尤其不遺余力。又因為廣東毗鄰港澳,大多數洋品牌都在香港設有分支機構,在我國降低關稅之后,廣東自然而然成為進口酒進軍內地市場的橋頭堡。
據統計,2007年經廣東口岸進口葡萄酒237.1萬升,比上年增幅高達29.4倍,2008年我國葡萄酒進口量同比增長36%左右。
廣東省向來是國內酒水市場的風向標,從營銷模式到渠道變革,廣東都扮演著先驅者的角色。2007年,全國酒類銷售總額為2900多億元,而廣東市場酒類銷售總額超過了200億元,約占全國酒類銷售總額的十分之一,去年廣東市場酒類銷售總額與上年持平,在全國各省份中名列前茅。由此可知,眾多商家云集廣東爭奪市場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兒了。
據廣東省酒類行業協會秘書長彭洪介紹,國產酒無論是白酒還是葡萄酒都有一個通病,就是在銷售市場上好像一定要爭個你死我活,尤其在金融危機來臨之后,市場萎縮,酒類消費下降,大家都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慣常使用的“紅海戰術”更是超常發揮,致使酒業同行內耗嚴重。
這可能是源于“同行是冤家”觀念的根深蒂固吧。廠與廠之間,廠商之間,經銷商之間至今難以形成互惠互利的合作機制,缺乏溝通交流。在資源配制、渠道整合等工作上沒有默契,造成相互拆臺、明斗暗擠的不良競爭,而不是通過有效的競爭來營造相互進步的共贏氛圍。面對渠道上的潛規則——進場費、慶典費、開瓶費等不合理的費用,大家還互相抬價,排擠他人,被別人所利用。最終資金花得不少,企業之間的矛盾也相對升級,對良性發展酒類市場起到阻礙的作用。
反觀進口酒的做法足以令我們汗顏了,洋品牌如軒尼詩、藍帶、馬爹利等,雖然同處一個市場,但他們卻有著高度默契,每年的三月份雷打不動地漲價,提價幅度在5%—10%。從來沒有聽說過軒尼詩詆毀藍帶或者藍帶詆毀馬爹利的事情。他們同處一個屋檐下,卻并沒有“同行是冤家”的心結,反而在市場上保持一種高度的默契,頗有合縱連橫之謀略。
進口葡萄酒更是著力宣揚國外的葡萄酒文化,培育了一批“紅酒達人”,作為他們在內地的代言人和最賣力的推廣者。最近,進口葡萄酒的營銷手法不斷翻新,通過與銀行、保險公司、通訊業等各行業龍頭老大合作,頻繁舉辦酒會,譬如舉辦“某某之夜”之類的活動,雖然那些用于描述葡萄酒的“圓潤”“厚實”“樸素”甚至“嚴肅”等等詞匯,讓許多參加酒會的“高端客戶”們有點兒懵,卻令他們頗為享受酒會的氛圍并樂在其中,這令我們不得不佩服進口酒的頭腦,真是應了我們那句老話“外來的和尚好念經”。
彭洪認為,國內酒企應該聯手將中國酒文化發揚光大,悠悠數千年酒文化,博大精深,應該是一個整體,一個系統。可是目前的狀況是,各家宣傳各家的,你說你的文化,我擺我的歷史,好像不是一個國家的。這種狀況要改變,尤其是行業龍頭企業,要帶頭宣揚中國酒文化,不要一提酒文化,總是翻出自己家釀酒的歷史,一個企業能代表整個中國嗎?不可能。
只有從文化認同感上一致了,才能跳出“同行是冤家”的窠臼,邁向“藍海戰略”——以創新為中心,擴大需求,靠做大行業的“餅”來開拓新領域,從而避免同業惡性競爭。酒企只有達到超越競爭這一境界,酒業才能形成良性循環,促進中國酒業的全面提升。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趙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