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酒品牌攻勢加大
由于金融危機帶來的連鎖反應和歐盟等傳統葡萄酒消費國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國外葡萄酒消費市場日漸慘淡。而中國市場遠未釋放的葡萄酒消費潛力和國人對外來事物包容的心態,使中國市場成為國外進口葡萄酒商日益追捧的“樂土”。曾經標榜“典雅高貴”的進口葡萄酒也紛紛放低身價,加大對國內中低端酒類市場的爭奪。
近日,《華夏酒報》記者在走訪北京市海淀區沃爾瑪知春路店、北京朝陽區家樂福國展店等幾家大型連鎖超市時發現,進口葡萄酒的品種和數量均較去年同期顯著增加,單瓶售價在百元左右的洋酒銷量占據了酒類市場銷售的大半份額,而進口葡萄酒依然是洋酒銷售的主流。
記者在位于北京朝陽區的家樂福國展店發現,在該店洋酒區的貨架上,不僅集中擺放了法國、西班牙、意大利、阿根廷、智利、南非等國家的葡萄酒,而且還有尊美醇愛爾蘭威士忌,百齡壇特醇蘇格蘭威士忌,墨西哥的富博士龍舌蘭酒,孟買藍寶石金酒,甘露咖啡力嬌酒等。
“商品的走量與顧客的選購舒適度是成正比的。”家樂福國展店酒水區的導購陳小姐向《華夏酒報》記者解釋說:“擺放在貨架的三、四層的酒品,顧客選購的幾率最大,產品走量也較多。”記者發現,在這一區域的酒品種類較多,且價位集中在百元左右。
《華夏酒報》記者隨機采訪了正在選購葡萄酒的張小姐,她表示:“我對葡萄酒知識有一定的了解,有時會參加一些小型品酒會,通常會選擇智利、美國、澳大利亞等新世界產區的葡萄酒,因其性價比較高,且口感較為適合國內消費者飲用。”
國產葡萄酒優勢正在消退
“現在生意競爭更為激烈了。越來越多的‘圈外人’進入到進口酒領域,不少人憑借資金實力成為進口酒代理商,并選擇國外性價比較高的產品在國內銷售,勢必降低進口葡萄酒的市場價格,使得國內葡萄酒的價格優勢不再明顯。”在北京從事進口酒貿易的趙先生向《華夏酒報》記者表示,“進口酒代理商的服務做得很到位,不少代理商提供電話和網上訂購業務,達到一定金額后還可送貨上門。”
這無疑是對國產葡萄酒渠道優勢的沖擊。金融危機爆發后,國外酒商持續加大對中國大型商超的鋪貨量,而意大利,俄羅斯等國的酒類生產企業也開始頻繁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在北京等大中城市舉辦品酒會,加緊對中國市場的開發力度。
相較國外葡萄酒的能進能退,國產葡萄酒的品牌運作依然停留在傳統模式上。在位于北京西直門外的華堂商場的食品超市區,記者看到張裕集中堆頭進行的“買一贈一”的促銷活動。一位在超市購買國產葡萄酒的消費者向記者表示:“作為上班族,平時會購買30元/瓶—40元/瓶的國產葡萄酒。”該超市酒水區的負責人表示:“超市內幾十元一瓶的國產葡萄酒目前走量較大。”
“從長遠著眼,隨著消費者收入的提高,勢必會在酒飲消費層面上升級。隨著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和消費者理性消費意識的增強,國內消費者在選購酒品時會逐步顯現出自主性傾向。”一位葡萄酒生產商對《華夏酒報》記者說。
在當前形勢下,國產酒在與進口酒爭奪市場的過程中,除了運用加大促銷力度和渠道建設等傳統“防御政策”外,根本是要提升產品質量,生產高性價比的產品;國內葡萄酒廠商應充分利用中國葡萄酒產區資源的多樣化及文化的多元化,打造特色產區,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葡萄酒文化,才能真正掌握市場的主動權和話語權。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趙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