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僅過了兩年的時間,曾經風靡浙江省杭州市大街小巷的“利客滿”20家門店如今僅僅剩下4家。營業面積近2000平方米的“利客滿/LIQUOR MART”杭州城西旗艦店會不會像其他“利客滿”酒水專賣超市一樣靜悄悄地關門?
專業門店關門停業
據相關資料顯示,利客滿是一家專注于投資經營 “利客滿/LIQUOR MART”品牌的全國連鎖大型酒類超市的實業公司,早在2006年,公司就計劃以杭州為起點,用三年時間在全國各大主要城市投資開辦100多家“利客滿/LIQUOR MART”旗艦店和標準店,為國內外酒類供應商提供覆蓋全國的專業酒類服務終端,從而形成廣大消費者、利客滿酒業、眾多供應商三位一體的緊密購銷關系鏈。
值得注意的是,利客滿酒業的背后是一家地產公司——浙江通策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通策集團的網站顯示,通策控股集團致力于成為中國最大的房地產基金管理者,成為中國酒業賣場、品牌代理、醫療連鎖、商品直銷的行業領先者。
“利客滿的目標是要像家電賣場賣電器那樣賣酒。”從地產轉入酒水行業,通策集團看到的是全國酒類零售市場有近5000億元的巨額蛋糕。為了吸引經銷商,利客滿連鎖賣場開業打出不收進場費、陳列費,僅收取銷售扣點的口號。利客滿已經匯集了國產和進口白酒、啤酒、葡萄酒、黃酒、保健酒等300多個品牌,3000多個品種,幾乎要超過一些大型超市的產品擁有量。
利客滿除了提供給顧客豐富的美酒選擇外,還將給顧客提供專業化的服務,針對不同顧客、不同需求提供個性化的服務,讓顧客在品味美酒的同時,享受利客滿帶來的超值專業服務體驗。
“為廣大酒類消費者提供品種齊全、品質優良、品位高雅、服務周到的大型連鎖酒類超市。”利客滿工作人員表示,然而,從最終的結果來看,消費者似乎并不買賬。
“利于客,客自滿”沒有給其帶來滾滾的客流,現在看來,通策集團“致力于成為中國酒業賣場領先者”的目標要推遲實現了。
專業酒水超市的出路
對于多數門店的關門歇業,有分析認為是資金壓力,有表示這種專業的銷售模式不適合目前的中國市場。通策集團內部人士則表示,利客滿還會繼續開下去,之前關掉的店多是因為選址不好,人流量少,停車不方便所致。
在《華夏酒報》記者看來,利客滿應該是中國第一家提倡生活美學及專業購物的國際級連鎖酒業公司,其倡導的模式新穎而獨具特色,此前,也曾有媒體評論其“將改變國內專業連鎖酒業的經營史”。
面對如今尷尬的收場,我們不禁疑惑,利客滿缺少什么?
酒水超市業態的興起,還要根源于眾說紛紜的“開瓶費”和“自帶酒水”。最初的酒水超市盛行于一些餐飲酒店中,時間大約是2006年左右,除此之外,還有的酒店實行的是“酒水飲料超市價”。
對此,南京餐飲商會秘書長宋佳玲曾表示,這種做法是餐飲經營的一個創新。然而,這種創新其實并沒有形成潮流,酒水超市也只是部分酒店招攬顧客的手法而已,而絕大多數酒店依然是禁止顧客自帶酒水的,在浙江甚至更為嚴重——浙江省餐飲行業協會和杭州餐飲旅店行業協會因“謝絕自帶酒水”爭議與浙江省消保委打起了官司。
“謝絕自帶酒水”自然為消費者光顧酒水賣場設置了障礙。
“這樣一個時尚的銷售模式,消費者還需要一個習慣的過程,利客滿的開店步伐明顯過快,對市場容量明顯也是估計不足。”方德智業營銷咨詢公司總經理、營銷專家孟躍向《華夏酒報》記者表示。
利客滿模式缺什么
“新穎、有用和有可行性”是谷歌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李開復總結的創新三大要素,以此來比較,利客滿模式新穎、有用,但可行性無疑還欠點火候。
目前,龐大的酒水市場已經被大賣場、酒店、餐飲店、批發市場、名煙酒專賣店等傳統的業態瓜文章來源華夏酒報分殆盡,新興的業態要想虎口奪食只能在挑戰這些傳統業態的同時為消費者傳遞更加時尚、便捷的購買體驗,而不僅僅是幾千平方米的營業面積和大量可供挑選的酒品。
在杭州,與利客滿模式相近的還有浙江商源旗下的“久加久”。2008年2月6日,久加久紹興柯橋店正式開業,并迎來了它的第一批顧客,這是久加久開出的第18家直營店,距久加久蕭山店開業僅僅4個月,并向著目標50家前進。
“‘久加久’是國內酒水終端營銷的新業態、新模式,它參考國際、國內的專業連鎖經營模式,對現有的酒類銷售模式進行了改良,希望為消費者提供更專業、更精確、更公平、更信賴的購酒選擇,讓消費者在久加久不僅得到專業、正宗、平價的產品,而且與之建立長久、和諧、愉悅的關系,分享生活中更多的樂趣。”浙江商源食品飲料有限公司董事長朱躍明表示。
不可否認,“久加久”的客戶資源很大程度上依賴了母體商源的輸送,但隨著經營成本上升和市場份額的擠壓,“久加久”也不得不著重考慮消費者的深度培養問題,同樣的模式復制能持續多久?
孟躍認為,國內消費者還沒有完全接受這樣一個業態。大家買酒水,往往會選擇煙酒專賣店、超市等一些大賣場,而忽略類似的專業超市。而在歐美、日本、臺灣等發達國家和地區,酒類終端專業連鎖已比較成熟。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這一業態也會被中國市場所接納,但是,國內消費者的消費習慣仍然需要相當長的培養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