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成都舉辦的一個葡萄牙紅酒莊園的酒會上,經銷商位置座無虛席,會場也是人頭攢動。一個叫John的外方十分困惑地看著與會的熱鬧場景,詢問一位專家,我們酒莊每年只不過賣1箱(按集裝箱計算,約12000支),居然要這么多經銷商來做,真是太不可思議了。
這位專家微笑著和這個老外寒暄了幾句后,轉過頭告訴我,其實他的1箱酒到了中國,到市場上的恐怕連100箱都不止。
業(yè)內人士都知道,其實不僅僅是紅酒,其他洋酒在中國市場的銷售也是如此,那些被稀釋到國內市場的“偽洋酒”無處不隱射出了中國商人的“智慧的光芒”。
成都一位酒圈里面浸淫多年的朋友曾跟我坦言,“偽洋酒”已占到成都酒吧洋酒消費的60%,不僅如此,“偽洋酒”產銷一條龍已經發(fā)展得相當成熟。
目前市面上流通的“偽洋酒”外觀上和知名的洋酒玩著“李逵和李鬼”的游戲,酒瓶外觀一模一樣,英文標識也只是稍微改動其中的一兩個字母,不仔細辨認很難發(fā)現(xiàn)其中“奧秘”。
隨著各地酒吧同質化的加劇,一些所謂營銷公關公司開始介入酒吧的日常經營。這些營銷公關公司本來以前就是從事娛樂行業(yè)的,見到酒吧利潤高,紛紛“駕輕就熟”地涉足酒吧業(yè)。
以成都為例,“偽洋酒”最常見的營銷手段就是包臺,即200元—400元/桌包下一個10到20多個不等的桌位,大的營銷公司包得更多。
如果今晚這桌無客,錢由營銷公司賠給酒吧。營銷公司還要高價請來許多酒水促銷小姐,一般促銷小姐從每瓶酒中提成100元。
因為營銷公司包臺付出了高昂的成本,如果銷售批發(fā)進價達160—180元/瓶的原裝洋酒,經營風險很大。于是,國內生產的低檔的“偽洋酒”,冒充原裝進口洋酒,自然就成了這些酒吧的主角。
我曾經走訪過成都周邊某加工國產“偽洋酒”的工廠,說句實在話,管理和生產還是比較規(guī)范,甚至超過了一些地產酒品牌生產企業(yè),但是產品的成本充其量十幾元錢,加上6瓶至8瓶軟飲為一套,成本不到40元,利用大多數(shù)消費者根本不懂洋酒的消費經驗,以次充好賣給泡吧族,泡吧族喝洋酒都是兌了飲料,消費者靠品嘗根本辨別不出洋酒的品質。
一些酒吧老板為了早日收回成本,也對此不聞不問。巨大的利潤驅使更多的酒吧跟風而上,開始銷售“偽洋酒”,于是,“偽洋酒”日益成風。
一些專門生產“偽洋酒”的企業(yè)甚至還通過在媒體上刊登廣告為其搖旗吶喊。
有關部門對此也不是不管,但是在執(zhí)法過程當中,可能這些“偽洋酒”會暫避風頭,僅僅依靠地方商務廳酒管局和工商部門的幾十號人的力量很難時刻監(jiān)控,消協(xié)又是只接到舉報電話才行動。
一些經常泡吧的消費者以為自己掌握了一定的洋酒消費經驗,之前他們往往通過媒體了解到,假冒國外品牌洋酒的資訊,就片面地認為目前酒吧里銷售的原裝進口洋酒假酒多,所以偏聽酒吧推薦的一些名字不太熟、看上去像洋酒的來消費,殊不知還是中了“偽洋酒”的套。
“到酒吧就是找樂子,只要吃不死人,誰還在乎這些。”一位經驗頗豐的酒吧領班說。
都知道四川是個“酒窩子”,但是夜場往往被各類洋酒所壟斷,而且銷量還不錯。
頗具諷刺意味的則是在8月1日正式實施的白酒消費稅上調的條款中,將中國傳統(tǒng)白酒企業(yè)之前的避稅現(xiàn)象給與了嚴厲的打擊同時,那些或真或偽的披著“洋外衣”的高度烈性酒卻依然在酒吧的“紙醉金迷”中狂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