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的中國市場將是一個更加具有全球化特征的市場,也是一個最有增長能力的區域市場。
危機突來
2008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大幅下調2009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歐洲央行連續兩次降息,英國央行也大幅降息以刺激正在步入衰退的英國經濟,紐約市場指標原油期貨價格下跌至50美元以下,美國首次申請失業救濟的人數連續第16周超過40萬,達到25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從2008年9月開始,不斷有企業界的朋友問我,該如何面對這場金融海嘯。從市場的角度來看,的確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且變化來臨如此之快,使得我們幾乎沒有時間來作出調整,一切就發生了。
金融危機下的三個基本判斷
越來越低迷的市場環境,讓我們的確有些灰心,但是,環境如果成為一種條件,也許需要面對的不是環境,而是企業自身的調整。所以,關鍵還是企業如何適應環境的變化以及如何作出適合自己的戰略安排。
面對這場危機,應該如何理解和判斷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從宏觀的層面上講,危機的確影響了全球發展的步伐,我們早已習慣的自然增長如今不再存在,更多的變化導致了人們對于未來的迷茫,但是不管這場危機因何產生,也不論這場危機將要持續多長時間,對于危機基本層面的思考,依然可以幫助我們作出明確的判斷。
第一個基本判斷是審慎
在危機來臨之前,全球特別是中國已經經歷了30年的高速增長,在持續的增長環境下,企業也伴隨著環境保持著高速的增長。可以說在30年的發展進程中,中國的大部分企業都獲得了成長的先機,從沿海到內地,從城市到鄉鎮,蓬勃的市場孕育和成就了蓬勃的企業。也正是因為此,中國大部分的企業已經習慣了高增長的狀態,已經習慣了依靠不斷投入換取增長績效,更習慣了以投入拉動增長的思維方式。但是危機到來,所有的資源都需要有效運用,更加需要關注的是未來不再是高速增長的經濟環境,市場也出現了不同的變化,因此,企業需要審慎地對待變化的環境,需要審慎地對待資源的投放,更重要的是審慎地對待增長的預期。
第二個基本判斷是理性消費
對于危機帶來的變化,從消費的層面看,最大的變化是進入理性消費時代。因為長期以來的繁榮和增長,使得消費呈現三個特征:超前消費、投資消費和顯性消費。
信用卡是一個超前消費的典型例子,信用卡所形成的消費習慣,讓很多人超前消費而不是依據個人的消費能力。房地產市場是投資消費的典型例子,本來購買房子首先應該是居住的要求,但是,因為人們的心理預期不同,反而讓房地產市場以投資消費為主。房價居高不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人們把購買房子的行為確定為投資而不是居住的選擇,作為投資自然就會提升房子的價格。大的汽車和奢侈品消費是顯性消費的典型例子,以我們工薪的結構和日常生活開支的費用,大部分人不能夠消費如此奢侈的產品,不應該購買如此大體積的汽車和如此高排量的汽車,但是很奇怪的是在中國市場的確表現出奢侈消費的特征,在美國已經下滑多年的SUV汽車市場,在中國卻是日益增長,其根本原因就是顯性消費的要求。
無論是超前消費、投資消費還是顯性消費,在經濟危機來臨的時候,都會轉向理性消費,這樣的變化必然導致市場格局的重新改變。
第三個基本判斷是保持增長
這一次經濟危機與以往非常不同的地方是,美國、歐盟、日本、韓國、印度、中國等,所有的國家、所有的機構都在努力作一件事情,那就是“保持增長”,所有的央行、金融機構都在聯手救市。雖然企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沖擊,但是各國政府也開始了前所未有的救市行動。美國推出一系列的救市計劃,歐盟也不例外,中國政府更是用龐大的投資拉動整體經濟的增長,目的都是保持經濟增長。
在20世紀90年代的亞洲金融危機中,每一個國家都采取了自救的辦法,但是這一次,所有的國家都在商討如何一起努力來拯救危機,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也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幸免,正是因為這樣,在一片危機的境況中,保持增長是所有人追求的目標,并為此而付出努力。
“審慎”、“理性消費”、“保持增長”這三個關鍵詞就是我對今天環境的基本判斷,這三個基本的判斷也許可以幫助大家來理解金融危機下的環境,可以幫助大家來理解2009年的整體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