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50年代,一位名叫桑迪的美國窮小子在紐約郊外的杰斐遜港鎮上,與一位叫瓊的姑娘結了婚。結婚后,他們的所有財產只是他妻子的3500美元陪嫁錢。
一段時間內,桑迪的薪水甚至無法同時支付牛奶費和購買嬰兒尿布。后來,他的妻子把她的陪嫁錢拿出來,讓他在鎮上開一家生牛屠宰作坊,專賣牛肉。
小鎮上還有一家牛排餐廳,那里的生意非常好,每天都能為桑迪的牛肉作坊銷掉不少牛肉,再加上外地的訂貨,桑迪漸漸有了一些多余的錢。
但好景不長,沒過多久,牛排餐廳因為在內部管理和經營策略上出現了問題,生意越做越差,餐廳老板決定不再繼續經營面臨倒閉的餐廳。他幾乎問遍全鎮的人,希望有人能夠買走這家餐廳,但都因為生意不好而遭到了別人的拒絕。
發愁的人其實還不止那餐廳老板,因為餐廳的生意下降在無形中也減少了桑迪的牛排銷售量。正在桑迪夫妻倆也在為此發愁的時候,桑迪經過仔細考慮后,作出了一個很驚人的決定:買下那家餐廳!
妻子不解地說:“你瘋了嗎?買下那家即將倒閉的餐廳,它能為你帶來利益嗎?”
“能!而且買下它以后,我們所擁有的價值就不是1+1=2了!”桑迪用確定的口氣說。
“真是荒唐!1+1難道會等于3?”他的妻子問。
“確實不是等于3,而應該是等于4!”桑迪回答。
幾天以后,桑迪在妻子的擔憂中,用他們的全部積蓄——5000美元買下了那家餐廳。
他對餐廳的經營做了一系列大膽而富有創新的改革,并且還聘請了最好的廚師來做牛排。漸漸地,餐廳的生意開始好轉。餐廳的生意上去了,牛排的銷售量自然就增大了。
一年之后,他成了全鎮屈指可數的富人。這時,桑迪對他的妻子說出了“1+1=4”的邏輯:原有的一家作坊加上一家餐廳,表面上看是“1+1=2”,但在餐廳經營中,牛排的原材料上卻省去了一筆開支,節省下的成本實際上就是一種利潤,這就使1+1等于3了。至于牛排賣給自己的餐廳,表面上看是收不到錢,但卻是一個非常固定的銷售點,再也不需要為如何才能保住這個銷售點而費腦筋了,而這省下來的精力,又可以用在開拓另外的牛排市場和餐廳的經營上,這又是一種無形卻又十分巨大的財富,這樣一來,1+1就成為了4!
幾年的商場打拼之后,桑迪在不斷地成長中發現自己對諸如此類的資本運作特別有天賦,于是在1960年毅然賣掉了他的屠宰作坊和牛排餐廳,到紐約市成立了一家西爾森證券經紀公司。
在隨后的數十年里,桑迪用“1+1=4”的理念運作了一連串并購和整合,而他所擁有的商業信貸公司在1992年更名為旅行者集團。
1996年,憑借213億美元的年收益和23億美元利潤,旅行者集團躋身“財富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500”并排名第40位。1998年,又與花旗銀行合并建立全球最大的金融公司——花旗集團,桑迪一人統領這家旗下有27萬名員工的大企業,直到前不久才退居二線。
他就是連續多年被紐約證券交易所評為“最佳CEO”并且素有“資本之王”稱號的桑迪·威爾。美國《財富》雜志曾為他寫了一篇《不可多得的管理者》的文章,里面有一句話是對桑迪·威爾最巧妙而形象地概括:1+1=4的財富人生!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張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