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講含蓄是出了名的。
把本來如此的事情說的貌似不如此,就是含蓄的說法。比如,老板要提拔你,盡管你早向往之,但還是要說“恐怕不能勝任”云云,這是表現一種低調的姿態,是謙虛的美德;再如別人要請你客,關系不甚熟悉的時候就要含蓄地說句“不敢麻煩”之類,其實還是表示已經答應,這體現了對別人的尊重。“不能勝任”也好,“不敢麻煩”也罷,其實都是欣然應允,中國人對此很習慣了,但對老外而言就摸不到頭腦,反而覺得咱們不實成,甚至有點虛偽。那是他們不了解咱們的“文化”,怪不得。
中國人自己甚至把含蓄和美聯系起來,叫“含蓄美”。既然含蓄這么美,我們給品牌起名字也應該含蓄一點。我一直認為,產品的銷售其實就是產品自己和消費者打交道、交朋友的過程,品牌名就是產品的身份標簽,起著交流媒介的基本作用。交朋友講的是脾氣相投,情趣相當,而品牌名所體現的文化因素,就成為相互選擇或者說消費者選擇品牌的第一印象、首要標準。
像這幾年比較活躍的東北酒,黑土地、老村長、北大倉洋溢的是東北農村氣息,加上“藥匣子”式的傻乎乎發廣告方式,一下子就把這些酒鎖定在低端消費的層面,盡管符合最初的設計理念,但上臺面是不太可能了。還有一款叫“對門兒”的東北酒,多少透著點市井氣,酒的品質再好,價位也是注定上不去了的,這就叫物以群分。低端酒也可成功,但越來越多的酒企業其實不滿足于此,總希望升升層次,弄出點“有文化”的高檔酒來。
酒品牌命名本來主要有產地、工藝和原料三大方向,比如顯示產地的茅臺、汾酒、瀘州老窖,顯示工藝的有高爐家酒、雙輪池、二鍋頭,顯示原料的最突出的是五糧液、竹葉青。但這個時代過去了,這個命名類型的新品牌機會越來越少了,于是前些年開始轉向歷史文物、歷史名人,至今仍然是首先思路。但畢竟歷史文化也屬于“稀缺資源”,雖然可以再生,但生產起來的時間不是我們能夠等的。以上命名方式不好說有多少檔次感的影響因素在里面,但后來發展起來的“新概念”就不得不注意這一點了。
我在酒店的酒架上見過一款叫“現代人”的酒,還是五糧液旗下的戰略品牌,從命名上看,自然是區別酒的傳統文化,突出現代人的飲酒心理需求,是個不錯的想法。但遺憾的在具體表現上失之過于直白,以至于蒼白。這個品牌名其實是缺乏內涵的,缺乏內涵就缺乏說服力。你叫現代人,就應該直觀地體現出現代人的一些特點、特征出來才好,“現代人酒”在這個問題上是給不出滿意的答案的。與其不同的有一款“一統天下”的酒,就正對現代成功商業人士的消費心理。盡管略有大而不當的嫌疑,但畢竟還是可以討個好彩頭,符合企業界人士建立大市場的心理。這款酒在宣傳上明確“商務用酒”的概念,但在名字上并不叫“商務酒”,不像“現代人”酒直接就叫“現代人”,這是它的高明之處。
現在看來這個問題似乎很簡單,但如果你注意,就會發現我們身邊有很多這種赤裸裸的直白品牌。偶爾見過一個叫“養生酒”的酒,估計“養生”不是品牌,但標簽上卻突兀的狠,那品牌反而小得可憐。這種做法就跟廚房里用的“料酒”是一個思路了。其實,還是含蓄一點顯得有品位,同樣是養生和保健概念的“勁酒”就高明得多了,如果“勁酒”叫勁牌“保健酒”,就意味大失。
現在很多企業看到了中國酒文化與儒家文化的緊密關系,但如果不在品牌名上含蓄地表達,而弄得直白起來,肯定要糟蹋這個概念,成功是不會向你招手的。比如,“仁義”酒、“道德”酒、“中庸”酒,甚至“儒酒”、“孔子”酒,都不是好的選擇。起個品牌名不那么復雜,但還沒有簡單到這樣的地步。
編輯:趙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