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一次經銷商論壇上結識一個經銷商,年銷售額在3000萬元,一個很上進的老板,他跟筆者談到一些目前經營中的困惑,想讓筆者或者推薦一個“外腦”幫他的企業提升。
像這樣的事情,筆者也碰到過多次,這是經銷商發展遭遇成長的“天花板”,如何沖破天花板,如何突破自己是擺在經銷商的現實問題。
由于經銷商對行業變化把握不足和學習力的缺失,造成經營手法過時,不能適應行業的競爭,使自己不斷陷入困境。而就在環境和困境的雙重影響下,經銷商迫切需要能力的提升,只有自身能力的提升,才能在發展中不斷向上,立于不敗之地。
經銷商發展現狀分析
經銷商從最初的“夫妻店”作坊式經營,轉化為公司化運作,的確有些不適應。在不斷適應中,還是會發現企業暴露的一些問題:
1、公司信息傳達不通暢
公司化運作,組織結構的增多,無形中增加了溝通協調的時間,再加上公司的家族式運作,往往市場信息到決策人手中已過“立秋”。所以要加快信息的傳達順暢要做到:首先,保證公司運營效率,經銷商一定要把組織結構設置合理,精簡和扁平式兩個方向;其次,是責權利的對等設置,問其責,必受其權,給其利。信息不暢,發現某部門的職責,有授予其權利。
2、多頭領導,賞罰不明
經銷商企業多數屬于家族式企業,雖然公司化運作,而管理層更多還是老板親屬,所以管理起來,經常出現多頭管理,讓員工不知道聽誰的,最終市場貽誤戰機。
而家族式的企業缺乏的激勵機制,“反正都是“自家人”,多點少點無所謂,他這能跟我干,”經銷商老板的傳統思維制約優秀員工的積極性,獎罰不分明也直接導致內部競爭力缺失,市場的競爭的挫敗。這也是經銷商發展主要障礙。
3、決策速度慢,決策多變
這個主要是授權問題。經銷商的不同階段采用的管理模式不同,當產生層次和組織是,授權就顯得尤為重要,授權不到位或不充分,必然導致公司效率降低或混亂。
經銷商的決策經常出現“朝令夕改”,讓下屬對企業決策難以捉摸,使內部管理更是混亂。公司化運作后的經銷商更應該制度化管理,老板帶動執行,從而加強內部管理。
4、公司政策執行差
好的政策執行的面目全非,主要是兩個方面工作沒做好:一是政策的設計是否與下面的執行能力和意愿相符,沒有良好的事前溝通和足夠的培訓,執行起來會大打折扣。二是沒有相應的考核就不會有良好的執行力。
5、員工素質跟不上企業發展
經銷商企業的員工主要以親屬及與企業共同發展的老員工為主。這些人在企業創業初期的確做了很大的貢獻,但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與擴大,由于崛起于草莽,員工素質不是太高,也是越來越難以適應新的日益繁雜的市場環境。
……
面對種種經營中的問題,經銷商更應該快速學習,快速適應公司化運作,盡快有所作為,這是經銷商面臨發展的難題。
傳統的觀念:只要經營好,公司賺錢了,及時存在問題,也無礙的“一俊遮百丑”已經過時,
擺在經銷要面前的可能就是兩條路:一是任其發展,二是開動腦子,認真思考未來,從而采取行動——找外腦,更好的發展自己。
經銷商自我突破之“術”—尋找外腦 以前我們總在提“適者生存”,不過未來的經銷商發展將是“變者生存”,去適應環境只能去解決短暫生存問題,如想有自身突破,應該在變革中求生存,從而謀求更大的發展。
而目前我們的經銷商更多的還生活“銷量第一,賺錢第一”的水準,管理上粗放式管理。市場環境變了,一切都在變,隨著經銷商生意規模的擴大,伴隨著就是公司化運作、標準化管理,否則必將輸在內部管理這一環。
其實企業就如同車子,創業初期的車況很好,各個部件都處于最佳性能狀態。隨著企業進入到穩定時期后,車況開始變差,而企業的自檢能力也不敏感了。很多企業往往是在外力競爭過程中或業績出現大幅度下降時,才開始檢修調整。
如何檢修這輛“老車”,如何在發展中求變,尋找“外腦”,應該是最好的辦法,有部分經銷商老板開始意識到這一點,并認真思考未來,從而采取行動——找外腦,更好的發展自己。
筆者根據多年經驗,把經銷商對外腦需求分為三類:
1、經銷商不知道應該做什么
這類是只覺得渾身“癢”,但無法定向選擇擅長某方面的咨詢公司。這種類型的經銷商在經銷商中的所占比例很大。公司發展狀況一般,雖然沒有太大的發展,但溫飽問題還是可以解決的,典型的亞健康狀態,就如同溫水里的青蛙,早晚要被別人吃掉。該類型經銷商對“外腦”的需求是隱性的。建議尋求一家綜合管理類“外腦”好好把把脈,診斷一下企業的整個運營體系在哪個環節存在短板,哪些方面制約公司發展。然后根據診斷報告,結合企業自身的狀況,再決定是依靠公司機體自我完善還是請外腦幫忙解決。
2、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這種類型的經銷商知道自己的公司出現了問題,但卻不知道問題出在哪個環節。我曾經聽過一個經銷商的經歷:經銷商銷售額連年下滑,慌了神,開始找外腦,又是出方案,又是招聘人員,費用花了不少,市場表現不見好轉,優秀人員和渠道流失,最終分手告別。其實面對此種情況,企業應該對自己的問題進行梳理和界定,分析下滑原因,是產品有問題?還是競爭環境加劇?內部管理不到位?政策不對頭?發現問題,要針對問題的請外腦,才能事半功倍。沒有經過分析盲目請外腦,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結果可想而知。
3、經銷商知道做什么,也知道如何做,但不知道如何做得更好
這種經銷商的思路相對來說是清晰的。如安陽一經銷商,主銷啤酒及低檔白酒,主銷流通渠道,銷售一直不錯,為了更好的突破自己,代理了一款高端品牌白酒,因為一直操作流通渠道,對高端酒的操作較為陌生,為此找了一家專業白酒區域市場操作的咨詢公司合作,經過市場調研分析,對產品進行渠道定位,主走A、B類餐飲及團購渠道,通過品鑒會、消費者盤中盤拉動等系列市場推動,市場表現節節攀升。因此在企業尋找咨詢公司合作時,最好模塊式合作,咨詢公司并不是“十八般兵器樣樣精通”的,如果是營銷、品牌等層面的問題,找外腦要遵循不但要強調專業性,更要強調行業性。
經銷商找外腦,總結一句話:合適的才是最好的。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