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有洋酒進攻,內有同業紛爭,葡萄酒行業正在經歷著變革。不前進即為倒退,王朝酒業現在必須解決這個問題。
據今日投資的統計,葡萄酒行業的最新排名為:張裕市場占有率為17%左右,位居其后的長城為12%左右,而第三名王朝(王朝酒業集團有限公司)僅為5%。但在前幾年,王朝酒業的市場份額為13%。
不得以,2010年,三十歲的王朝決定架構重整。
2009年年底,有八九個原張裕的銷售人員來到王朝的上海公司上班。雖說同行業之間的“跳槽”事件很平常,但對于王朝而言,他們需要的正是更新營銷思路。同時,王朝還進行了斥資362萬港元購釀酒木桶;與法國吉賽福集團簽訂獨家銷售代理協議;在上海、天津成立銷售公司;建立酒窖等一系列改革舉措。
“老大”到“老三”
“在張裕、長城前后到王朝酒廠來參觀學習的時候,王朝還沉浸在行業老大的光環中,并沒有動力來思索市場即將迎來的競爭。”王朝原一名員工告訴記者。
作為國內第一家葡萄酒生產企業,在上個世紀90年代,王朝一直是行業龍頭,國宴用酒沒有第二家選擇。但變革發生在上個世紀90年代末期,“亞洲紅酒熱”讓亞洲市場一下子瘋迷葡萄酒,長城、張裕等新生競爭者逐漸加入進來。
這股市場熱潮不僅推動著王朝的銷售數字,也推動了張裕和長城的市場占有率。
“王朝酒廠的門口排著長隊等著拿貨,高層很是自信,基本上是‘自然走量’的政策,覺得不需要促銷,也不需要廣告。”前員工告訴記者。
然而,市場格局卻在王朝“順其自然”的境界中悄然轉變著。
到2005年,張裕成為中國葡萄酒第一品牌。長城也通過品牌整合,三家合并,超過了王朝。
如今,王朝已經蘇醒。王朝酒業某高層1月底在接受證券機構調研時承認,從銷售規模看,公司目前在國內葡萄酒行業中處于第三的位置,但由于過往機制等原因,王朝的發展速度與同行相比相對較慢,品牌影響力也處于相對弱勢。
為此,王朝已經將2010年定位為“調整年”。
渠道外包之禍
以往,王朝將銷售渠道的重點放在星級賓館和酒店、大城市。在紅葡萄酒市場銷售競爭最激烈的上海也是如此,王朝將銷售權交與當地一家經銷商代理,顯然,代理商并沒有很積極地把王朝酒大肆宣傳,而這在競爭激烈的上海市場是可怕的。
非官方的統計,過去的幾年中,在上海超市的銷售,張裕、長城分列第一、第二名,王朝位居后。
實際上,葡萄酒屬于快速消費品,在產品功能、屬性和技術上的差別不大,市場能力和渠道就成為關鍵的成功因素,其中渠道尤為重要。
葡萄酒的消費渠道一般分為餐飲酒店和商超零售兩大類,從行業平均統計數據看,餐飲酒店渠道占51%,零售渠道占49%;在零售渠道中,超市和大賣場又占55%,其余為便利店、專賣店和獨立的食品店等。
在三家龍頭企業中,長城和王朝均以餐飲渠道為主,比例超過50%,而張裕則以零售市場為主,比例超過50%。
據一項數據統計顯示,2003年~2005年,張裕的銷售收入和凈利潤年復合增長率分別高達24.8%和41.1%,而同期王朝的增長率分別為9.1%和18.6%。
這是什么原因呢?一位家樂福店的促銷員表明,王朝葡萄酒雖然口碑不錯,但其挑選余地很小,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消費群體的外流。
而為了改變這種現狀,針對細分市場的產品重新定位也是王朝針對零售市場新的一招棋,從中高端定位走向全系列產品才能覆蓋更多的市場層面。“在我感覺,王朝是一個區域化的品牌,一個區域就占到銷售額的1/3,鋪開渠道還是一個很重要的突破。”福來品牌營銷顧問機構總經理婁向鵬認為。
“零”營銷之誤
“以后要多和媒體接觸,你要適應這個情況。”在上海會見媒體時,王朝酒業董事局主席白智生悄聲對身邊的王朝員工說。
而此前,王朝的策略是“低調入市,高調品質”,因為王朝的歷屆領導都相信“酒香不怕巷子深”。
“王朝除了香港公司的營銷運作,在內陸的投入幾乎為零。”一位營銷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
張裕“入市”之初,就懂得怎樣利用營銷之道。雖然“現代”的張裕成立于1992年,比王朝的出世晚了12年,但是一直宣傳自身“百年老字號”的張裕將自己的歷史推到了十九世紀。
王朝在宣傳方面的投入一直比較謹慎。
現五糧液(000858,股吧)葡萄酒公司總經理傅鐘在離開王朝時曾表示,由于當地政府把王朝的利稅當作政績,王朝每年上繳利稅的增長、利潤的增長都有指標,所以限制了培育市場的資金,使王朝在市場上的投入一向很低調。
如今,王朝愿意“親近”市場了。2009年6月,王朝建立了自己的市場部,開始研究品牌營銷。據悉,2009年年底,上海銷售公司一成立,王朝就與上海某網站簽訂了廣告協議。“這可能是王朝酒業在國內的第一筆廣告。”一廣告公司的工作人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