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因素理論又稱激勵保健理論,是美國行為科學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1959年提出來的。雙因素理論認為,引起人們工作動機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勵因素。這一理論在企業管理工作中有著廣泛的應用,下面筆者簡要介紹一下在培訓管理中如何應用這一理論。
筆者讀中學的時候,學校規定:周六放學后是每個班級打掃衛生的時間,所有學生輪流值日參加“大掃除”。時間久了筆者發現:每周七天,真正干凈的只有周六,“大掃除”成了名副其實的走過場,不僅老師不參加,連衛生檢查都是學生干部的事,學校領導從不參與。
后來老校長退休,新校長采取了三條措施:一是每周的“大掃除”至少由兩名老師帶隊檢查、評分;二是除周六外,周一至周五每天不定時至少抽查一次;三是實施獎懲,全校18個班級,對總分前三名的班級值日生進行獎勵,獎品包括洗衣粉、牙膏牙刷等,后兩名的班組值日生處罰,處罰重新打掃一遍,并在公告欄公布。這三條措施實施后,各班級對“大掃除”的熱情高漲。
部分企業做培訓面臨類似問題:在企業培訓過程中,保健因素用的多,強制規定員工參加培訓的制度較多,而激勵因素比較缺乏,員工參加培訓缺少相關的激勵措施,其結果是,員工感覺培訓變成了任務和負擔,管理層認為培訓走了過場,變了樣。
為什么說許多企業的培訓缺少激勵措施呢?我認為可以從兩方面看出來:
一是企業內各方面都有考核指標,培訓的指標有沒有?有沒有納入績效考核?有些企業有培訓指標,但往往是用來考核人力資源部或培訓部門的,對相關部門沒有考核指標,培訓沒有量化指標,激勵難以實施。
二是年終企業有各種優文章來源華夏酒報秀員工評選和表彰,“產量標兵”、“質量標兵”、“銷售明星”、“優秀員工”等等,有沒有“學習標兵”?極少見。一個員工基礎不好,業績一般,但他學習很認真,進步很快,能不能評個“學習標兵”?當然可以。我們激勵一個人,就會有更多人向此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