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現貨市場還是資本市場,茅臺都是“香餑餑”,吸足了眼球。
步步攀升,市值達巔峰。
2017年4月,茅臺總市值超過5000億元,一舉超越全球洋酒大王——帝亞吉歐,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市值最高的烈酒公司。
到了6月份,這一數字突破6000億元,比當日帝亞吉歐(5095億元)高出一千億元左右。
上個月,總市值突破9000億元大關,攀上茅臺的一個歷史巔峰。
帝亞吉歐怎能不擔憂?要知道,4年前,茅臺總市值僅為同時期帝亞吉歐市值的四分之一。
市值輸了一大截,帝亞吉歐幾乎被“秒殺”。但不能高興太早。比起市值,營收與利潤似乎更為實在。
營收方面的數據:茅臺2016年的營業收入為398.56億元,而帝亞吉歐2016財年,實現營收935.39億元。兩者是幾乎3倍的差距。
茅臺可以說品牌不及帝亞吉歐,營業收入也比不上后者,那市值又是如何殺出一條血路的呢?
關鍵在于毛利率。
2015至2016年財年(2015年7月1日——2016年6月30日),帝亞吉歐營業收入達141億美元,遠超貴州茅臺2015年50億美元的營業收入。
但2015年(2015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茅臺的營業利潤為34億美元,凈利潤為25億美元,而帝亞吉歐的營業利潤為38億美元,凈利潤為30億美元,兩相比較,茅臺的凈利潤相比帝亞吉歐差距甚微。
算下來,茅臺毛利率高達92.23%,帝亞吉歐的毛利率只有59.46%,超出的毛利率讓貴州茅臺在營業利潤和凈利潤上并沒有落后帝亞吉歐太多。
一目了然,茅臺的短板在于銷售額。
難怪袁仁國喊話:2020年,茅臺銷售破千億,帶領茅臺趕超世界第一酒業巨頭帝亞吉歐。
為此,茅臺規劃,到2020年白酒產量達12萬噸,增加國際業務占比,讓茅臺品牌資產在全球范圍內拓展更大的成長空間;專注主營業務的同時,從一業獨大逐漸轉換為雙輪驅動,即由目前的酒業獨大,轉型為由酒業和金融雙輪驅動模式。未來,茅臺集團金融板塊業務將呈現出基金、融資租賃、銀行、證券、保險等多種業態。
面對勁敵,看著呼呼漲價的茅臺,帝亞吉歐也有自己的小算盤。
帝亞吉歐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朱鎮豪認為,茅臺提價給威士忌帶來空間,“國內高端白酒的快速發展對于帝亞吉歐來說,一方面是壓力,另外也看到了市場機會。”
朱鎮豪的樂觀還來自外界的篤定。《胡潤百富》創始人胡潤近期在發布威士忌消費研究報告時表示:“近年來,威士忌是一個快速發展的行業,對比五年前,中國高端消費者對威士忌的青睞度上漲了83%,是洋酒偏好增幅榜的第一名。”
帝亞吉歐滿懷希望。僅過去一年時間,針對中國大陸市場,帝亞吉歐就策劃了威士忌峰會、威士忌學院、精品店尊邸、高端品鑒會,以及在電商、KTV和分銷商等渠道的鋪貨,可見其在消費者觸達和威士忌文化傳播方面的良苦用心。
茅臺立志趕超帝亞吉歐,而帝亞吉歐忙著往中國賣威士忌,各有各的打算。
但是對于茅臺來說,不可否認,市值帶來的“眩暈感”并不能掩蓋自身的不足。
無論是從產品市場、品牌運營還是渠道管理上,帝亞吉歐都可謂茅臺的典范。如何從國內的“自嗨”,走到世界舞臺,在全球市場占位,是茅臺的難題。
在產品市場上,帝亞吉歐業務遍及全球180多個市場,并且將制造工廠也建到了世界各地,僅在大中華區(包括臺灣、香港在內)的業務就已經覆蓋了180多個城市。甚至于帝亞吉歐早已借水井坊把市場開拓到了中國的白酒市場,近日熱播的《國家寶藏》,水井坊更是奪得獨家冠名權,搶占央視傳播高地。帝亞吉歐的全球市場齊驅并進,來勢洶洶。而茅臺的全球化市場之路才剛剛開始,因文化差異、口感、宣傳方式等,國際認可度一直較低。
在品牌運營上,帝亞吉歐擁有100個世界頂級酒類品牌中14個,每個品牌的運營都堪稱行業典范。帝亞吉歐有其特定的品牌建設守則,等于是在公司內部建立了同一種品牌語言、維護工具和流程。對旗下每一個品牌,公司都有一套標準化的問卷,包含品牌定位所必須解決的一系列問題。而在這套原則下,帝亞吉歐還擅長融入不同國家的文化風情,會恰如其分的融入當地市場。其最在行的全球創意推廣活動,更是神來之筆。帝亞吉歐14個品牌中任一品牌,都可與茅臺比試比試,而這都是茅臺在國內獲益于“國酒”標簽而不通推廣所無法匹極的。
在渠道管理上,帝亞吉歐更為靈活,愿意跟各類渠道以各種合作方式銷售推廣,這可以大大彌補自身直接渠道銷售不足的短板。在尊尼獲加、哥頓金酒等品牌進軍中國市場時,由于自身直接渠道無力觸及,帝亞吉歐轉而同LVMH集團合資,組建了酩悅軒尼詩帝亞吉歐洋酒(上海)有限公司,致力于高級進口洋酒產品在中國市場推廣和服務。這或許對于茅臺的國際化之路有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