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喜董事長在致歡迎辭時說,《清明》詩因汾酒而興,汾酒因《清明》詩而名。我們有責任讓更多的消費者都能品嘗到杜牧所飲之美酒。只有誠信做事,用心釀酒,弘揚杏花村汾酒所承載的中國酒魂、《清明》詩魂,才算是對杜牧最好的紀念。
來自全國的唐史專家、詩詞專家、文化學者用大量翔實的史料,從氣候、地理、歷史、詩歌、酒文化等多角度論述了杜牧與汾陽的密切關系,以及杜牧在山西杏花村所寫的《清明》詩帶來的深遠影響。
陜西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唐史學會副會長杜文玉發言時說,據有關文獻記載,杜牧早年至少曾兩次游歷汾州,而且在這里寫了《清明》詩。再從汾陽生產名酒的歷史看,杏花村遺址考古發現早在6000多年前的仰韶時期就有先民在此進行原始釀酒器,其標志性酒器具就是杏花村遺址發掘的小口尖底甕。考古發掘進一步證實這里早在商代就已經有了比較發達的文化,在北朝時期更已經生產了上層皇室貴族飲用的“汾清”酒,并且成為宮廷貢酒。汾陽杏花村汾酒不僅生產歷史長,而且連續不斷,得到盛唐時代偉大詩人杜牧創作的《清明詩》之垂青與贊美是自然無疑的。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安介生發言時說,就地域環境的細節而言,唐詩中所提到的“汾陽花”、“杏葉鞍”以及汾州詩人薛能所作“杏花詩”,特別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牧的《清明》詩,都能為汾酒以及杏花村早期歷史提供確鑿無疑、很有價值的史實依據。
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薛平栓發言時說,唐代文人大量的吟酒詩,不僅生動形像地反映了他們對于各種酒的消費情況,也極大地豐富了唐代的酒文化;文人吟誦美酒,對于唐代酒的生產與消費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杜牧早年游歷山西時,在汾州寫下的《清明》詩,則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學者呂世宏發言時說,公元825年,杜牧壯游山西,寫下了《并州道中》《邊上聞笳三首》等詩歌,途徑汾州寫下了《清明》一詩。我經過三十多年的研究探討,不論是從自然氣候、歷史區位、還是詩人杜牧創作清明詩時間等史證看,杜牧《清明》詩所指之處就是山西汾陽杏花村,且有大量翔實的依據可查。
山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王賽時發言時說,汾酒是我國釀酒業中獨占鰲頭的古老品牌,早在北朝時期就已經享譽中華,至今仍然保持著國家級名酒的身份。歷代文人們對汾酒的偏愛以及對汾酒的頌揚,使得汾酒披上了其它名酒所沒有的光彩外衣。除了杜牧以《清明》詩贊美詩人汾酒的前身“干和”汾酒外,其他大詩人也紛紛贊之,如白居易、張籍也都曾詩贊乾和酒。
首都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導王永平:1、否定杜牧是《清明》詩作者的做法是站不住腳的。陳寅恪考證《清明》詩時認為,它所描寫的氣候物象應當是中國北方的景色。2、1980年以前,杜牧詩實指汾陽杏花村沒有任何爭議,1982年以后由于經濟利益作用,進而對其地望展開考證,并形成了激烈的爭論。至于詩中所言的“杏花村”到底是虛指還是實指,我認為是實指,是指山西汾陽。
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學院教授、博導石云濤:晚唐詩人杜牧早年曾有北上游邊的經歷,他當時尚未入仕,走“太原—長安驛道”返長安時,路經汾酒的生產地汾陽,并在這里向牧童打聽何處有酒家。他的《清明》詩當寫于此次行役途中,反映的心情與《并州道中》《游邊》《邊上聞笳三首》《邊上晚秋》相同,都是年輕人為謀求前程奔波道途的落魄心情的寫照。
蘭州財經大學敦煌文化研究所教授高啟安:世人皆知唐代著名詩人杜牧《清明》詩盛贊的山西杏花村“汾酒”為山西名酒,世之佳釀,歷史悠久。
綿山研究專家、文化學者杜國華:寒食清明節源發地是山西介休綿山,距今已有2670年的歷史。杜牧的曾祖父杜希望,曾當過西河郡太守——西河郡便是后來的汾州,是綿山的父母官。杜牧年輕時,來并汾古道壯游,寫下了千古絕唱《清明》詩,并促成唐朝的寒食清明節假日增加到七天,這樣官員們可以從容地進行掃墓祭奠之事。
上海大學中文學院教授、中國武則天學會副會長趙劍敏:通過對杜牧詩文、資料的研究可知,對并州(太原府)地理、人物、軍事等有著獨到的見解和濃厚的情結,而汾陽則是并州重要之縣。我認為杜牧《清明》詩中的杏花村指的應是汾陽的杏花村。
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山西省歷史學會副會長高春平做了總結發言,他認為:唐朝是中國白酒文化高度發達興盛時期,也是汾酒第二次走向國際市場的巔峰時期。晚唐大詩人杜牧《清明》:“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的千古絕唱,更讓杏花村汾酒再度揚名四海,成為千古傳頌的贊酒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