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正在用柴火燒灶釀酒。記者 胡利 攝影
增城市正果鎮一個偏僻村莊里,依然保存著這一傳統蒸餾酒工藝。記者 胡利 攝影
廣州日報訊(記者 胡利攝影報道)廣州現在還有柴火燒灶釀酒!增城市正果鎮一個偏僻村莊里,依然保存著這一傳統蒸餾酒工藝。村民將大米發酵數天后,才裝進大鐵鍋,然后用瓦質鍋蓋蓋緊,并在鍋蓋上方置放一瓦缸做冷卻池。接著,村民在灶眼里添進荔枝木等木材并點火,隨火勢加大,酒水便順木棒做成的導管緩緩流出。
鐵鍋瓦蓋瓦缸木導管
增城正果畬族村僅有20余戶人家,離廣州城區100多公里,四周群山環抱,綠水青山。剛進村,可見一棟低矮的民居墻上,刷著兩個雅致的大字――“米酒”,酒香在空中飄蕩。循墻而去,則見一個不過半米高的灶,緊貼另一間房的墻根修建。灶的一側,是個亦方亦圓的灶眼,里面燃燒著熊熊大火。
灶臺上,有兩個大鐵鍋并排安放。靠左邊的鐵鍋,有瓦質鍋蓋把它蓋得嚴實,而在鍋蓋頂部,有個圓圓的瓦缸扣在上面。鍋蓋與瓦缸之間,插著一根由木棒做成的導管,總成約1.4米。導管另一頭,直接伸進了地上的搭著條濕毛巾的瓦罐。若把耳朵貼近瓦罐,能聽見酒水輕微流落的聲響。靠右邊的鐵鍋,是一個附屬的“裸鍋”,內盛清水。
釀酒工人說,上述配置是當地釀酒的傳統工具。具體操作是,等把發酵數天的大米裝進左邊的鐵鍋后,他們即把鐵鍋與鍋蓋、瓦缸之間的接縫密封。繼之,他們在灶眼內添進適量的木材并點火,隨火勢加大,酒水自然會順導管流出。釀酒期間,瓦缸內裝滿循環流動的水,起冷卻作用,毛巾專防鮮酒跑氣。灶眼內的余熱,還可燒沸“裸鍋”內的水。
用來釀酒的工具。記者 胡利 攝影
全是高度酒最高70度
喝瓦罐里的鮮酒,頓感甘甜,醇厚,不上頭,味道特別純正。村民說,這些白酒之所以“正”,一是因用于釀酒的水是山泉水;二是因用于加熱的燃料是木材;三是因發酵大米的技術屬土辦法。他們釀出的酒,并非是一般印象中的廣東低度酒(15~20度),而是以高度酒居多,度數分別是40、45、50、60、70度,眼下每斤酒的售價為4~7元不等。
村民還說,70度的酒叫頭酒,通常不會賣。由于身處濕度極大的山區,他們會用頭酒泡蛇,喝下這種蛇酒后,能有效驅風濕。自從有公路修進村莊后,開車進村買米酒的客人已越來越多,但以廣州、深圳、東莞的客人為主。客人都是聞訊而來,他們為了保證酒的質量,不會隨便更換任何釀酒材料。
“我們每天早上6點起床,忙到當晚12時左右才休息,此間出酒僅約100斤。”釀酒工人說,用傳統技術釀酒很辛苦,每個環節都靠人工完成,祖輩的遺風一點沒變。他們的根本目的是求精保質,不失本色。
大碗喝酒酒風很優良
村民表示,他們的祖先遷移進大山居住以來,早年由于地勢邊遠,交通不便,一直無法出山買酒。于是,祖先便嘗試著在家里建作坊試釀,久而久之摸索出系列寶貴經驗。比如大米入鍋后,稍不留神就會被柴火燒糊。這樣一來,流出的酒水自然有股糊味,顯得很不好喝。然而,他們獲得的祖先控制火候的經驗,至今也使他們受益無窮。
村民還說,但凡酒坊建成之初,他們會按照習俗在灶臺上焚香化紙,祭奠灶神靈先人。祭奠的儀式簡短而虔誠,以期保證谷米豐收,出酒順利。當某位村民置辦酒席時,桌上皆會擺上一排大碗,由專人用勺子朝碗里“咕咚咕咚”地斟酒。接連三日,村民都可毫無顧忌地在主人喝酒,可謂不醉不休。然而,盡管如此,當地酒風極好,記憶中從無因醉酒發生傷感情的事。
將保護發揚釀酒工藝
據了解,增城正果畬族村是廣州唯一的少數民族聚居地,用傳統工藝釀米酒歷史悠久。為此,當地有關部門為了避免出現眾多不良問題,決定采取多項措施,幫扶其白酒加工作坊走上規范化發展道路。其中,他們將保護和發揚米香型蒸餾酒這一獨特傳統工藝,切實維護食品安全。同時,他們將因地制宜打造特色經營模式,形成由村委牽頭統一管理,各作坊分散經營,統一標準、規范工藝,且改善衛生環境,規范建立臺賬制度和相應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