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西寧人不僅善飲酒,而且不少人還會拌酒曲、釀酒。有“花兒”云:“黑大麥熬下的好酩餾/香味兒濃/沒喝二兩著醉了/揣了個尕妹的尕白手/尕手兒嫩/長把梨兒的味道。”顯然,好酩餾酒味純質優,阿哥借酒第一次大膽地揣了尕妹的尕手后,發出了好似長把梨兒味道的感慨。
酩餾酒,造價低廉,酒度不高,酒液清冽,味道純正,尤其是溫熱后曲味醇香,甜潤可口,冬夏皆宜。天熱時冷飲,能祛火降溫、祛濕舒筋。天冷時熱飲,脾胃溫熱,祛寒健身。
酩餾酒的原料多為黑大麥、青稞、本地燕麥。熬制時,先將原料洗凈曬干,簸凈煮熟,揭鍋涼冷,再撒上甜米醅,用木锨拌勻,裝入席芨背斗,背到木酒匣旁倒入匣內,蓋嚴保溫,約三天后微酸時,再舀出裝入酒糟缸并均勻撒入酒大曲,嚴密封口、保溫。約十天后,揭缸觀察,若已經發酵,即將酒糟復倒入燒鍋內,封緊酒鍋蓋,然后把酒筒子插入酒鍋蓋的圓眼,將燒鍋、酒缸等器具連接起來。
再將清水盛滿酒缸,燒火煮酒槽,蒸氣通過酒缸而遇冷凝結成水,流入其夾層滴出,就是清香的酩餾酒。過去,人們用升子量釀酒的原料,一般一升約十斤,可釀酒三五斤。一個喜事需要三五十斤酩餾酒。
莊戶人家往往在豐收年時,有足夠的糧食釀酒。喜事一般選擇在收獲結束的農閑季節舉行,大塊肉、大碗酒,大喜大樂,大吹大鬧,真是“一人的喜,大家的喜”,人們都沉浸在喜慶之中。平時斯文的城里人,若以酩餾酒操辦喜事,也會把持不住,酒酣耳熱,盡歡而散。
老西寧人喝酒很有講究。誰家熬了酩餾酒,就像臘月里宰了豬一樣,必請左鄰右舍小聚品嘗,謂之“嘗新酒”。此前,先要敬天敬地敬酒仙,意為佳釀是上天的恩賜。再請長者上炕坐“上外頭”,由宅主親自端盤持酒,逐一相敬,再敬其余莊社,最后自己人才喝。凡自己的岳父、阿舅、年過花甲者,主人都要敬八杯,謂之“八福長壽”;兒女親家、姐夫郎舅要敬六杯“六六大順”;其余也要成雙,謂之“四季發財”“雙雙有喜”。
敬酒時,恪守“敬酒不碰,碰酒不敬”,自己不能喝,專門敬客人,態度要恭敬,雙手端盤。若遇不勝酒力者,并不強人所難,只要稍抿或端端酒杯即可“過關”。之后,就要開拳行令,往往是主人先劃拳,叫當關。若有長輩,還要再敬他們雙杯,叫“免罪杯兒”,意思是請他們擔待著。然后,才可與他們過關劃拳。父子、岳婿、舅甥間不能劃拳,敬完“免罪杯兒”后即過關。若與長輩劃拳,過關人須左手托住右手腕,兩手掌心都要向上,以示恭敬。小弟們與長兄劃拳,亦須恭敬,否則,會被笑話為沒大小。
凡與人劃拳,必手心向上,右手平端,忌歪來斜去,左手垂立,不能甩來甩去。除左撇子外,若非客人許可,不能用左手劃拳。“酒要喝干,盅底兒朝天”“滴酒千顆米”,尤忌故意灑酒。女性中的中老年人也有飲酒者,一般只應關而不過關。
“八仙桌尕酩餾喝好哩/酒醉時朋友們笑哩/陽世上不鬧時人老哩/花番了滿院兒跳哩。”
喝酒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微醉,大家不再拘泥,情緒開始高昂起來。往往是老人或長輩們先潤嗓清喉,唱酒曲兒,如《尕老漢》《數麻雀》等。高興時,中年人也會亮一嗓青海越弦、西寧賢孝,如《林沖獻刀》《白鸚哥吊孝》等。酒后的笑鬧逐漸將氣氛引向高潮,年輕人們嫌屋里放不開,干脆到院子里載歌載舞,大唱“菜籽花兒黃”“嘩啦啦鑰匙響”,有時會惹得小媳婦們也加進來,大家引吭高歌,一起嬉鬧,歡天喜地,宛如正月跳社火。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張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