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地下文化看陜西,五千年地上文明看山西。
立足于三晉大地的山西,不僅有堯舜禹三位德才兼備的部落聯盟首領建都于此,還有“千里黃河一壺收”的壯麗景觀。在這里,華夏文明的輝煌被書寫,黃河流淌出的血脈生生不息;更有漫漫黃土“從天而降”,滋養著根根葡萄藤向下而生。
得益于怡園酒莊的扎根和戎子酒莊的推廣,山西葡萄酒產業發展逐漸壯大并形成規模,但東有歷史悠久的煙臺產區,西鄰聲名鵲起的寧夏產區,山西產區在消費者的熟知度上依然還很“陌生”。在晴空一鶴白云上的8月,《華夏酒報》記者跟隨深圳百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踏上了這片黃土地。在各酒莊的參觀中,記者看到了行距規范種植、精細化管理的葡萄園,并引入法國、意大利等精良的釀造設備及先進的灌裝生產線。這些無一不在證明,黃土下的葡萄酒不但內秀于心且風格獨特,大有成為一個新興產區的趨勢。
悠久的釀造歷史
今年4月27日,太原市市長李曉波在太原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作《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能力,推薦清徐煉白葡萄酒釀制技藝申報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
由此可見,山西釀造葡萄酒已有很長的歷史。事實上,清徐不僅是中國最早種植葡萄的地方之一,也是中國最早釀造葡萄酒的地方之一。而這一切要從2000年前說起。
漢朝時,山西清徐馬峪邊山一帶,有一姓王的皮貨商人從大西北販皮貨時,帶回了葡萄枝條。在當地栽植成功之后,栽培漸廣,聰明勤慧的清徐人根據釀醋的原理釀出了葡萄酒。
此后,葡萄的栽植和釀造在山西漸成規模。到了唐代,清徐葡萄已享譽海內,鮮葡萄及葡萄酒、汁、干等加工品也遠銷四方。據《太平御覽》記載,在山西期間,還是秦王的李世民就特別鐘愛清徐的葡萄酒,不僅把它作為招待最高客人的飲品,還親自用清徐的龍眼葡萄釀造葡萄酒。他當皇帝之后,依然念念不忘清徐葡萄酒,并將清徐釀造葡萄酒的作坊統一御封了“李氏作坊”的名號。
進入元代,山西葡萄酒生產發展水平達到歷史頂峰。在《馬可·波羅游記》中,意大利旅行家、商人馬可·波羅描述太原府時寫道:“出太原府,過橋三十里(公里)有大片葡萄園,還有很多酒……”這里的葡萄園指的就是清徐的葡萄園,而酒就是清徐“李氏作坊”釀造的葡萄酒。
隨著糧食白酒的發酵技術,特別是蒸餾技術的日臻完善,蒸餾白酒自明朝開始成為中國釀酒產品的主流。反之,葡萄酒生產由于受季節性、產品不易保存、酒度偏低等方面的局限而日漸式微。不過,有資料顯示,歷經千年歷史演變的山西清徐葡萄酒一直在延續釀造。
近代的科學技術知識和遠航生活大大開闊了人們的視野。1921年10月,山西人張治平在清徐建立了新記益華釀酒公司,成為當時全國僅有的幾家用機械設備大規模生產葡萄酒的酒廠之一。據悉,建廠之初,張治平曾購進法國設備并建有地窖,容器均為當地李氏作坊自制的瓷壇,產品有煉白酒、高紅酒、白蘭地、葡萄純汁、葡萄燒酒等。
新中國成立后,該廠更名為山西清徐露酒廠并被收歸國營。自20世紀50年代初至80年代末期,該酒廠一直是我國七大葡萄酒廠之一,所生產的葡萄酒系列產品曾多次獲得省部級大獎。
直到1982年,清徐縣又建立起一家大型葡萄酒廠——清徐葡萄酒廠(現更名為山西省清徐葡萄酒有限公司),年生產能力達到3000多千升。此后,隨著清徐葡萄酒產業的發展,田府等不到十家葡萄酒公司先后在清徐“撥地而起”。
伴隨著中國葡萄酒在20世紀90年代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階段,山西也迎來了新一代精品酒莊代表——怡園酒莊落戶。
此后,伴隨著戎子酒莊、堯京酒莊等一批葡萄酒項目的建成和落地,山西葡萄酒開始向產業集群化方向發展。
得天獨厚的風土條件
顯然,悠久的釀造歷史背后是獨具特色的地理環境。
據悉,山西產區內的葡萄園多種植在黃土高原的山坡地帶或太原盆地上,受地形影響,海拔分布不同,多集中在600~1000米以上。年平均氣溫及降水量也隨海拔和地形而有所差別。
“山西這里幾乎可以做到旱栽。除了當年冬天很干旱,或者往年樹弱的情況下就得在春季出土后澆灌一次水,其余的成長周期都不需要澆水,因為土質存水性較好。”怡園酒莊生產技術總監、首席釀酒師李衍彥(Yean Lee)告訴《華夏酒報》記者,旱栽的好處在于適當的缺水,尤其在葡萄坐果期和轉色后,對葡萄皮的質感提升有幫助。
受溫帶季風氣候影響,山西春季日溫差大、風沙多,夏季短而炎熱多雨,秋季短暫、氣候溫和,而冬季長且寒冷干燥。因此相對無霜期短,葡萄藤需要埋土過冬。總體來說,四季分明,雨熱同步,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
有專家指出,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葡萄的生長期可達180天,不僅利于營養物質積累,抗氧化能力也很強。因此,山西的葡萄酒喝起來都有不錯的果香和清爽的酸度。
此外,獨一無二的黃土成為山西葡萄酒產區有別于其他產區的風土標簽。據悉,黃土的來源有兩個,一個是起源于第四紀冰期,干冷氣候條件下的風塵堆積物,即原生黃土;另一個是由原生黃土經洪積、沖積改造而成的次生黃土。
“黃土是一個地質學詞匯,這種土非常細膩,遠古時期被風從西伯利亞或者更遠的中亞或者歐洲搬運來的。在山西葡萄的栽培地區,比如太谷等,黃土的沉積可能深達200米到300米。”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馬會勤表示,葡萄在這樣一個生長條件下所表現出來的風土特征,與在河道、鵝卵石多或者沙壤多的土地上表現是不一樣的。
采訪過程中,恰逢雨季,在戎子酒莊高海拔的一片葡萄園里,記者見到了被雨水沖刷下來的一小部分葡萄樹。其中一顆生長兩年的葡萄樹根比樹本身還要長兩倍多,而另外一顆尚還年輕的葡萄樹根系經測量已達4.5米長。
“厚達200米的黃土,土壤垂直的紋理結構為葡萄根的生長提供了特殊條件,有些葡萄樹根已經超過10米,徹底顛覆了人們對嫁接葡萄樹根深集中在60cm~80cm的認知。”中國葡萄酒酒莊管理委員會副秘書長,原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葡萄酒學院常務副院長、研究員沈忠勛對《華夏酒報》記者說,黃土層極有利于葡萄根系生長,不僅為葡萄帶來豐富的營養物質和微量礦物質元素,還賦予了葡萄果實濃郁的風味。